天龙护法是什么果位?
天龙护法应该是正果位。
唐僧、悟空职称评定为佛,旃檀功德和斗战胜代表着不同修行方向,念什么佛号能消什么业,都有讲究。(念旃檀功德佛佛号,能消过去生中,阻止斋僧的罪业。)
大职正果,可理解为正佛级。
猪八戒因六根未净,没有评定职称,只给了个职务——净坛使者,使者职务对应职称应在罗汉之上,但又低于金刚,且是“汝职”,可理解为副金刚级。
沙僧的职称是罗汉,且是“大职正果”,正罗汉级。这个罗汉既不是十八罗汉,也不是五百罗汉,这些罗汉都有个职数,金身罗汉虽然好听,但不占职数,没有实职,只享受罗汉待遇。
白马没给职称,但安排了职务,八部天龙马,属于护法的一种,汝职正果,可理解为副护法级。
玄奘算不算是民族英雄?写了那些著作?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好处?
一、玄奘生平
玄奘俗姓陈,这恐怕是小说里惟一与史实相符的部分了。玄奘祖籍并非海州弘农,而是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本名。曾祖陈钦,在南北朝时代作过后魏的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在齐朝作国子博士。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法师的体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亲,而眉目疏朗、相貌端严,还要超过他父亲。他从幼聪明绝顶,悟力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在八九岁时,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平时在家里埋头用功,不大出来与其他儿童玩耍,就是外边鼓乐喧天、歌舞动地,他也难得出来一次看热闹。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玄奘法师生在结束了南北朝的隋代。出家作和尚的人还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因此就引起玄奘出家的要求。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614年)朝廷决定要度二十七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那时玄奘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端丽的相貌,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就这样,玄奘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在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盘经》(是佛教思想中心的经典之一),跟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是综合大乘唯识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佩,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过了四年,历史上出名的好大喜功而又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杨广,在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一时举兵起义的很多,中国又成大乱的局面。如:李渊在太原、薛举在陇西、萧铣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纷纷割据一方,四出攻打。洛阳是军事重镇,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密领兵攻破后,曾有严重的破坏。
玄奘听说李渊占据长安,颇得人心,就同哥哥离开洛阳,前往观光。但那时的李渊,创业伊始,只重军事,对学术方面还不大注意,使他很感失望。当时精通佛学的人,大多往游四川,玄奘也就同哥哥一起经子午谷入汉州。在那里,果然遇到了空、景二法师。月余之后,并一同到成都。这期间,他特别的刻苦耐劳,努力学习。所以在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经典。当时听讲的人不下数百,但对佛学的研究,没有一个能及得上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时人们仰慕的中心。他的哥哥兼好老庄、谈吐风雅,也受到四川人的敬重。
玄奘是个求知欲极盛的人,他即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在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
贞观元年(627年)到长安,师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名法师,很快穷尽各家学说,名满京师。仆射(宰相)萧r奏请朝廷,令他入住庄严寺。各地的讲筵所闻,使玄奘深感异说纷杂,万难会通,决心去印度求取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但当时朝廷边禁严厉,他上表请求赴印未获允许,便暗地筹备,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关中饥荒,朝廷允许僧俗四出就食。玄奘西行入兰州,又潜行至瓜州(今甘肃敦煌)。得胡人石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孤身西行。他过玉门关,度莫贺延沙碛,到伊吾,受高昌王礼遇。辞谢高昌王挽留的盛情之后,他继续西行,得到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协助,较为顺利地到达了印度。当时的印度小国林立,到处是僧侣古刹。玄奘一路访学,掌握了大量未经汉译的佛典;他也曾路遇盗匪,险些丧命。贞观七年(633年),玄奘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受到寺众千余人的隆重欢迎,被推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他在那烂陀寺学法五年,为广泛参学,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离寺继续游历。他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得到印度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入洛阳谒见太宗皇帝。太宗劝他还俗从政,他执意推辞。太宗便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相助。此后十九年,玄奘主持翻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译佛典,因他精深的佛学修养和梵文造诣,名相、文义异常精确,而且纠正旧译讹谬,开辟了中国译经新纪元。他还应印度僧俗之请,将《老子》等汉文典籍译成梵文,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玄奘依据他在印度精研的唯识学,创立了“法相宗”,这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流派。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P、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初,玄奘在玉华宫积劳成疾。二月四日,他仿释迦涅盘情状,默念弥勒,祈求往生。门人问他见到什么?玄奘答,勿问,妨我正念。次日中夜,门人问和尚决定得生否?答言,决定得生,语毕圆寂,享年六十五岁。玄奘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作为唯识学的一代宗师,玄奘三藏翻译了完整的《大般若经》及诸多的佛说经典、印度唯识学论典、阿毗达摩论典、及各种印度佛教论著,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佛教学者,玄奘三藏所留下的行记《大唐西域载》至今仍在考古领域启迪众多学者的新知,现谨依有关资料,介绍玄奘三藏法师的译著和生平。
所译佛说经典
缘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第1-2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400卷)〖唐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600卷)〖唐 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大宝积经(120卷)〖唐 菩提流志译并合〗菩萨藏会(大萨菩藏经二十卷)(卷35-54)〖唐 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唐 玄奘译〗
佛临涅盘记法住经(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说无垢称经(6卷)〖唐 玄奘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唐 玄奘译〗
天请问经(1卷)〖唐 玄奘译〗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唐 玄奘译〗
解深密经(5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佛说佛地经(1卷)〖唐 玄奘译〗
甚希有经(1卷)〖唐 玄奘译〗
最无比经(1卷)〖唐 玄奘译〗
缘起圣道经(1卷)〖唐 玄奘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唐 玄奘译〗
本事经(7卷)〖唐 玄奘译〗
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唐 玄奘译〗
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咒五首(1卷)〖唐 玄奘译〗
十一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不空I索神咒心经(1卷)〖唐 玄奘译〗
持世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六门陀罗尼经(1卷)〖唐 玄奘译〗
所译菩萨戒
菩萨戒羯磨文(1卷)〖唐 玄奘译〗
菩萨戒本(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经论
佛地经论(7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阿毗达摩论典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唐 玄奘译〗
入阿毗达磨论(2卷)〖唐 玄奘译〗
五事毗婆沙论(2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40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中观论著
广百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唐 玄奘译〗
大乘掌珍论(2卷)〖唐 玄奘译〗
所译印度瑜伽行派(唯识)论著
瑜伽师地论(100卷)〖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 玄奘译〗
成唯识论(10卷)〖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本(3卷)〖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释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释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20卷)〖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 玄奘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 玄奘译〗
大乘成业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五蕴论(1卷)〖唐 玄奘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王法正理论(1卷)〖陈 玄奘译〗
观所缘缘论(1卷)〖唐 玄奘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1卷)〖唐 玄奘译〗
因明入正理论(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史料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1卷)〖唐 玄奘译〗
异部宗轮论(1卷)〖唐 玄奘译〗
所译其他宗教著作
胜宗十句义论(1卷)〖唐 玄奘译〗
行记
大唐西域记(12卷)〖唐 玄奘记 辩机辑〗
玄奘三藏(600―664)
玄奘,俗姓陈,本名,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来。今以重校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法师寿六十五岁)。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r,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L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信度河,过觳媸悸薜裙铃仁致薰诖讼群缶油A侥瓴窝АK婧笾另蒎取⒅聊瞧偷住㈥^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鞠^国。东南行渡伽河至逾陀国。更循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夜谥型居龅粒负跎ッ:笥止⒁业裙练蜕崂骞闲兄聊彝庸怖窕铣恰①ひ却κゼ#巯蚰抢猛铀隆K轮谇в嗳嘶队剿拢乌肆私湎汀K肟卟胗《裙骋岳矗娲τ鲎鸥呱蟮拢屯A舨窝А9阊А毒闵帷贰端痴怼贰兑蛎鳌贰渡鳌贰毒俾邸贰豆惆俾邸贰抖苑ā贰断宰凇贰独砻拧贰吨谑路峙派场贰毒颗派场贰度哦嗖勘嬲妗贰斗⒅恰贰度针信派陈邸返取H绱饲倚星已В酱锬抢猛邮鼻昂笤妓哪辏涫蔽旯燮吣辏633)。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历一年五个月讲毕,后复重听两遍。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如是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年,634―638)。
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鞠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中印南x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不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部论师般若鞠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玄奘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像,启程东归。路过觳媸悸薅尚哦却蠛邮保蛴龇缋耍磋蟊疚迨屑爸钜旎ㄖ郑T谖陬戾群狠背俏迨嗵欤踩送谡棠枪村纫段咳亍4哟司牟ǖ鹊兀鲥缺鲜跃常妊┥剑没趼薰实兀月薮ǎ酱辛氲搅擞阢伲怨跹恿簦吹眉椿埂>团扇怂嫔搪氯氤沓禄构找刮阢偕私病惰べぁ贰抖苑ā贰毒闵帷贰渡懵邸匪牟柯郏纪A似摺烁鲈隆5鹊绞谷嘶乩矗⒎铍酚疃椤S谡旯凼拍辏645)正月到达长安。
玄奘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一年因太宗问功德利益,他建议度僧,太宗诏诸州寺各度五人,并于北阙造弘法院,供译经用。冬十月,东宫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内也别造译经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652)春,他请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带回经像,以运石工大,改用砖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天来信问候他,次年他分别答书。永徽六年(655),尚药奉御吕才,诵玄奘所译《因明》、《理门》二论,自出新解,指议长短。后经玄奘和他亲自辩论,他才辞屈谢退。显庆元年(656)二月,玄奘为鹤林寺尼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又为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菩萨戒。玄奘西游求法的时候,路上备尝辛苦,六十岁前后,身体就有病痛,这一年复间冷疹重发颇剧。他恐怕病危,表请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三年(658),他迁居新建的西明寺,当时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继来华,译事不专,他因而请求停译,未得允许。继而因大众请详译《大般若经》全部,以京师纷扰,恐难译了,表请赴玉华宫翻译。显庆四年(659)冬,他迁往玉华宫,次年初即开始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经十六会,总六百卷。他于译完《大般若经》后,自觉体力衰竭,不再事翻译,专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染病,病中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过,他很觉自庆,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圆寂了。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宗贞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这些都是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
玄奘所译各籍,因为他对梵文的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所以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精确异常,而且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因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而于最后发展的“唯识”说,则编纂了完备的《成唯识论》,以尽其奥蕴。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至于他在讲学中阐扬了“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这不仅为后来创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据,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说到用梵文写的《会宗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而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造了《三身论》三百颂,但这些都没有译成汉文,因而也未流传后世。他回国以后,忙于翻译,无暇撰述,只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还是口授辩机写成的。另外,向当时朝廷陈事的表启,现存一卷。至于有关学说,则大都为其门下各家所记的口义,特别是见于园测一系新罗学人著述上的占多数。通称为法师自作的有《三类境》一颂,载《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林》卷十六,另传法师论《五种不翻》,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曾见称引。至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可疑之处,并非他的手笔。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最著名的是神P、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基师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P和嘉尚,事迹不详。神P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为别系。
自己看吧.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